從不同角度講述小人物的草根故事,從他們的歌哭悲歡,去觸摸時代脈搏,這是可貴的原創,也是對正能量的有效弘揚
  西藏林芝的精壯漢子白馬為了給弟弟攢下學費,攀上40多米高的樹頂,去割野蜂的蜜巢,那濃郁甜美的蜂蜜,流淌著手足之誼;四川一對漂泊的養蜂人夫妻,妻子妙手做出的美味豆花,讓飽享“家鄉味道”的丈夫,憨笑著認下“耙耳朵”(怕老婆)的調侃,對話中也藏著對家中一雙留守娃娃的牽掛;山西的麥客,小心翼翼地與雇主砍價,新麥做出的腰帶面麥香濃郁,他們卻吃得心事重重,明年還能與收割機搶到多少地盤……
  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二季,又一次讓國人心襟搖蕩。只是,這一回的“舌尖”,回味的不僅僅是鏡頭前美得璀璨的食品,也不僅僅是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,更有美食背後那些來自鄉野、來自草根的小人物的命運故事,以及故事背後正在劇烈變革中的中國敘事。
  講故事比講道理更重要。曾經精緻呈現的美食色香味,通過一個個的故事,絲絲縷縷地滲入國人心田,讓人開始重新掂量“民以食為天”的分量,不但品味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,更感恩食材中的誠信與情義,甚而憂慮五千年飲食文化在利益之惑中的局部迷失。難怪有觀眾說,“舌尖2”讓人看了,不再只是垂涎,還有了流淚的衝動。
  在一部關於美食的片子里,如此精心地講述草根人物的故事,透出編導的社會責任與人文情懷。這曾是我們容易缺失的一種細小而重要的筆觸。如果只是習慣於宏大敘事的筆墨,往往在丟失了生動故事的同時,也丟失了人性的溫度、社會的溫暖。一部成功的作品,唯有細節,才能生動;唯有生動,才能深刻;唯有深刻,才能獨到地直擊人心。
  對一個擁有五千年記憶的古國而言,歷史似乎漫長得令人疲倦,足以令後人忽略太多小人物的小故事。一捲史冊,皇皇二十四朝,本紀、列傳之類,大多是帝王將相,弄個把江湖人物進去,就算是很另類很體貼了。至於小小百姓,那隻是蟻民、草民,誰會在莊嚴敘事中,關註一隻螞蟻的疼痛、一株野草的嗚咽呢?秦軍坑殺40萬趙軍降卒,項羽坑殺20萬秦俘……談笑間生命的灰飛煙滅,只虛化成一個個冰冷的數字,為英雄豪傑背書而已。
  新中國的成立,讓普通士兵、石油工人有了成為時代偶像的契機,掏糞工人也可以成為共和國國家主席的朋友。普通人以主人的姿態出現在這個國家的舞臺,標註著時代的進步。然而在追求典型化的新聞效應和戲劇效果的諸多創作中,小人物的故事要進入大眾的視野,仍然並非易事。因此,類似“舌尖2”這樣的努力,便讓人激賞。從不同角度講述小人物的草根故事,從他們的歌哭悲歡,去觸摸時代脈搏,這是可貴的原創,也是對正能量的有效弘揚。
  事實上,不但是“舌尖2”,還有講述音樂人故事的“中國好歌曲”等節目,“替親人出書,為百姓立傳”的《百姓家史》系列叢書,它們都以獨有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味道,感動全國,感動世界。
  這樣的“味道”,值得聆聽,也值得喝彩。
 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57otaw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